酷团网 O2O宣传(案例分享及lofter详解)


酷团网 O2O宣传(案例分享及lofter详解)

说起O2O,绕不开的是多年前的创业潮和风起云涌的千团大战,短短几年里,有人功成名就退隐江湖;有人转换赛道征战新赛场;也有人在时代的洪流下没落了声响,成为某个角落毫不起眼的边角新闻。

时针拨回到2010年,此时,美国团购网站Groupon已经成为了炙手可热新模式,他们用一年时间便斩获了180万用户,这样的发展速度令无数人惊叹。

嗅觉敏锐的创业者,看到了这种模式在中国的可复制性,这一年起,团购企业开始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

2010年1月满座网成立

2010年3月4日美团网成立

2010年3月15日窝窝团成立

2010年3月18日拉手网成立

优惠团购、可可团,酷团、赶团网,嘀嗒网,24券等等团购网开始相继成立,到了2010年12月,正式进入团购领域的企业数量从年初的零星几家以惊人的速度增长至1880家。

待到2011年8月,我国团购网站的数量已经超过5000家。此外,各大门户网站新浪、腾讯、开心网、人人网等平台型企业也纷纷进入到团购领域。

团购的赛道上,聚集了无数竞争者,战火的硝烟开始逐渐弥散到全国各地。

处于第一梯队的拉手网很快从团购新秀成长为小巨头——在所有团购网站中第一个拿到天使投资、第一个实现全国100个城市同时上线,同时也是第一个超额花掉A轮融资的企业。

2011年4月,拉手网、24券、美团分列交易规模占据团购市场前三,占总市场近20%,其中销售额增速最快的是24券,而支撑起速度的是成立以来获得的六轮共计5000万美元的融资。

酷团网 O2O宣传(案例分享及lofter详解)

进入到2013年,在当时凭借补贴便能快速获取用户的背景下,各大团购网站纷纷采取广告加补贴的方式来快速获客,追求直接、立竿见影的效果,“流血融资”成为了所有团购企业的标配,烧钱能一时冲上云霄,而投资一停便会轰然倒塌,融资拿钱成为了续命的唯一方式。

2011年底24券还说“要做国内第一家盈利的团购网站”,2013年就因为融资断裂,宣布彻底关门,华丽开了场,却收了个烂尾。拉手网在经历了“千团大战”的洗礼和IPO折戟后,因为对融资的过度依赖,在资本收紧后只能黯然被三胞集团收购,逐渐在大众视野中销声匿迹,最终还是等到了“关门大吉”的命运。

当初全国数千家团购网,走到2014年1月,仅剩下了213家,倒闭率超过九成。盲目融资+烧钱,成为了饮鸩止渴的毒药,不断加速着自我的灭亡。

笑到最后的是美团,相比较而言,美团无论在推广还是成本控制上都更加克制一些。在千团大战激战正酣时,美团反其道而行,不打线下广告,避免了过度烧钱,使其在后期保证了资本的使用效率。

同时美团在补贴策略上有着一套准则。美团原到店餐饮事业群总裁干嘉伟说“花钱买来的流水是没有价值的,供给端才是核心”,美团花同样的钱,产生了完全不同的效果。而这也是美团能顺利走向香港交易所上市,成为新晋互联网巨头的原因之一。

C端补贴总是沸沸扬扬,相互捅刀子,能保证只是暂时不输,而只有向供给端倾斜才是釜底抽薪。

“团购已死” 已成为这段过往的总结陈词,移动互联网的烧钱模式,之后又多次上演在出行服务、直播、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等领域,相似的剧本,却是殊途同归的结局。因为烧钱补贴过渡,而忽视自我造血能力和盈利策略,无数拓荒者们成为了寂寂无名的“炮灰”,这些前车之鉴对于我们来说显得意义非凡,不仅仅是表面上的经验之谈,而更在于这些能否成为我们的后车之师……

酷团网 O2O宣传(案例分享及lofter详解)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892482387,本站将立刻清除。
分享到